周恩来工作秘书何树英:周恩来比斯大林更早看出自己能够担任总理
前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,论在党内的职位和声望,周恩来是高于毛主席的。但当红军一次次陷入困境时,毛主席一次次帮助红军扭转危局、力挽狂澜,这让周恩来看出:毛主席是十分难得的当代奇才,具有超凡的军事智慧和政治智慧,能够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,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。因此,周恩来利用他的身份、利用他在党内的影响力,毫无保留地拥护毛主席,使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,自己则心甘情愿退居到“助手”的位置。周恩来曾坦率地说:“我不是帅才。”可以说,无论是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,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时期,周恩来对自己的位置一直有清醒的认识,而且他的认识很高明、很透彻,闪烁着智者的光芒。1949年,当中国共产党正在计划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时,斯大林曾对中共代表团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你们将来一建国,现成就有个总理,周恩来。”通过多年来和周恩来的政治互动,斯大林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出,周恩来是新中国首位总理的不二人选,他的能力和智慧,使他完全能够胜任这个职务。事实上,早在1946年,周恩来自己就已经意识到,如果有一天革命胜利了,他无疑会担任总理的职务,从他说过的一句话里可以看出这一点。那是1946年4月,中共重要领导人王若飞、秦邦宪、邓发和叶挺将军等8人乘坐的飞机失事,机上人员全部丧生。周恩来得知战友们不幸遇难,前前后后痛哭了4次,一种悲痛和惋惜的情绪在他的心里蔓延。在那段黯然的日子里,周恩来曾满怀遗憾地说:特别是王若飞同志,我们在法国,朝夕相处,这个人,品质非常好,是难得的人才和朋友......我们配合得好,他要不牺牲,建国后当个常务副总理,可以为我分劳多少......从这句话可以看出,周恩来不仅坚信中国革命终有一天会胜利,而且富有勇气、非常聪明、极其睿智地预见了自己在未来的新中国当中的位置。周恩来说这句话比斯大林说那句话还要早3年的时间,这是他基于自己在党内的位置,基于自己长期以来所做的工作内容作出的判断。多年后,周恩来的工作秘书何树英回忆这件事时,说道:“周恩来比斯大林更早看出自己能够担任总理。”正是因为对自己的位置始终保有清醒的认识,周恩来心里一直明白:在革命年代,他的任务是“辅佐”毛主席,处理好革命事务;建国后,他的任务是“辅佐”毛主席,处理好国家大大小小的国事。因此,革命时期,周恩来是毛主席拟定战略计划、统筹和指挥军事行动的“主要助手”;新中国成立后,周恩来继续担任毛主席的“助手”,一心一意履行总理的职责,责无旁贷地在总理这个职位上呕心沥血,直到生命的终点。在几十年的光阴里,毛主席目光远大,鉴往知来,确定大的原则和方针;周恩来严谨认真,妥贴踏实,负责具体事情的实施。他们精诚合作,带领新中国日益壮大起来......对待毛主席,周恩来关心毛主席的安危胜过关心自己的安危毛主席目光高远,有超凡的才能和谋略。在整个革命历程中,他全面地、历史地观察和分析世界局势,掌握和总结中国革命的规律,力图从高度上使中国的革命形势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。周恩来深知毛主席对于中国革命,甚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性。因此,周恩来关心毛主席的安危胜过关心自己的安危。1945年秋,周恩来陪同毛主席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。在整个谈判过程中,周恩来始终把毛主席的安危放在第一位,甚至甘愿牺牲自己来确保毛主席平安无虞。8月28日,也就是毛主席抵达重庆的当天,蒋介石在林园官邸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宴会,欢迎毛主席的到来。8月29日,重庆谈判正式开始。随着谈判的深入,各种大小的宴会也随之而来。国民党内部、各民主党派、各组织团体纷纷操办宴会,盛情邀请毛主席莅临。宴会一开,敬酒礼是少不了的,最常见的场景是宾客们争先恐后地来到毛主席的座位跟前向他敬酒。那段日子里,周恩来寸步不离地跟在毛主席身边,为的就是保护毛主席的安全。即便是在大家尽情畅聊、欢声笑语不断的宴会上,周恩来内心也一刻都不敢懈怠。每场宴会,他都要紧挨着毛主席的座位坐下,从头到尾把注意力放在毛主席身上。如果有人前来和毛主席打招呼,周恩来会把身体往后靠,给他们腾出说话的空间;如果有人前来向毛主席敬酒,周恩来则会挡在前面:“哎,哎,毛主席酒量有限,我代了,我来代劳。”周恩来之所以替毛主席挡酒,是怕有人在酒里下毒。但他一点都没有考虑,自己喝了有毒的酒,也是会丧命的。因此,毫不夸张的说,周恩来是舍命在保护毛主席。和民主党派人士喝酒可以放下戒备,但和国民党高官喝酒就必须保持警觉,尤其如果对方是来自CC系和军统系的人物,更得小心提防。正是在这样波云诡谲的气氛中,周恩来站在毛主席身边,替他挡酒,替他喝酒。身旁工作人员看着周恩来一杯杯酒下肚,看着周恩来为保护毛主席哪怕舍出性命都在所不惜,都感动得流下眼泪。在重庆,周恩来全权负责毛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,时时、事事为毛主席的安全着想,事无巨细,安排周全。谈判之余,每当毛主席一个人在屋子里办公或者小憩时,周恩来都会亲自守在门外,警惕地巡视四周。为了不发出声响,影响毛主席的睡眠,周恩来还会把鞋子脱下来,赤着脚在门外“放哨”。很多年后,何树英想起重庆谈判,脑海里依然记得周恩来提着鞋子,轻手轻脚地在门外的地上走,生怕吵醒毛主席的场景。然而,当国共双方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和目标,重庆谈判还在紧张进行的时候,两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。第一件事是,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接到命令,要即刻回国;第二件事是,蒋介石要派张治中赴甘肃出任甘肃省主席。重庆谈判开始前,赫尔利作为美方代表、张治中作为国民党代表,两个人亲自到延安迎领毛主席前往重庆。可以说,他们是毛主席这趟重庆之旅的“保人”。现在,在重庆谈判进入关键时刻时,这两个“保人”都因故要离开重庆,这两件事发生的时机未免太过巧合,周恩来心里疑窦丛生,不得不思考表面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,他心怀不安地对身边人说:“国民党蒋介石动了加害毛主席的念头,必须打掉他这个念头!”于是,周恩来立即驱车赶到赫尔利的住处,单刀直入地说:“大使先生,你把我们的毛主席接出来了,你就必须把毛主席再送回延安。现在的协议还没签字,你就要走,这是不行的。你这个时候定将失信于天下人!”离开赫尔利的住处,周恩来又亲自去拜访蒋介石,用强势的语气要求蒋介石让毛主席安全返回延安。见完蒋介石,周恩来坐在回去的车上,还是放心不下:“蒋介石的保证不能信,还得找张治中。张是蒋的嫡系,抓住他,毛主席的安全就有保证。”于是,周恩来又去找张治中,言语激愤地说:“伯兄,你不能失信于天下人。你把毛主席接出了延安,你就必须再把毛主席送回延安。否则我们是不答应的!”在周恩来的反复斡旋下,蒋介石不得不考虑如果现在对毛主席不利可能引起的种种后果,考虑带来的政治影响,只能让毛主席安全返回延安。10月11日,毛主席启程返回延安。毛主席平安落地延安后,周恩来心里别提多高兴了,嘴角常常挂着微笑。平日里,周恩来对自己百般苛求,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,做饭油放多了都会觉得铺张了,此时却“大方”地说:“请客,请客,把为毛主席服务的宪兵和服务人员统统请来!”对待国家事务,周恩来殚精竭虑、沥尽心血建国后,周恩来成为新中国首位总理。从那以后,春去秋来,寒来暑往,在26年的总理生涯中,周恩来孜孜不倦地工作着,无畏、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。总理办公室设在中南海西花厅,一共分为两部分:一部分在前院,这里是周恩来会见来华访问的各国领导人以及民主党派人士的地方;一部分在后院,这里是周恩来会见各地党政军官员、诸位高级将领的地方。一般情况下,除了必要的外出,周恩来就是坐镇在总理办公室,在前院、后院来回“奔波”。在这里,他积极进行外交努力、商讨国防计划、讨论财政政策的修订和实施......外交的事情他要管,国防的事情他要管,财政的事情他要管......算起来,他要领导几十个部门的工作。总理办公室见证了周恩来的心血和汗水,见证了他的能力和智慧,毛主席曾感慨:“你那里是轴心。”在何树英的记忆里,周恩来常常对地方干部、各部委负责人说这样一句话:“你们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找我,直接给我办公室打电话。”他还常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:“你们有事一定要报告,不要怕我忙,我不怕忙,我能忙过来。”大多数时候,周恩来一天只睡三、四个小时,白天参加各种会议、会见外宾、到各地视察。晚上,周恩来回到办公室,秘书们排着队要把各部委反映的情况,向他反馈。晚上,周恩来一般会在10点左右乘坐汽车返回西花厅,一回来就径直向办公室走去。此时,好几位秘书已经拿着各部委送来的文件,等着向他汇报。周恩来一走进办公室,会先环顾四周,看看聚在这里的秘书多不多。如果几位秘书都齐刷刷地聚在办公室,来回踱步,他就猜到今天一定有很多事等着他处理。看到这样的场面,周恩来会长长地呼一口气,带着兴奋的神色投入到工作中,并吩咐工作人员:“给我泡杯浓茶。”之后,周恩来就带着秘书们在夜色中忙碌起来。一般,秘书们会按事情的重要程度,依次向周恩来汇报。那时候,办公室里经常响起这样的对话。只见周恩来手里拿着一份电报,紧盯着秘书,问:“电报什么时候收到的?”秘书小声说:“中午。”周恩来神色一凛:“为什么现在才送来?”秘书马上解释道:“您一直在忙,我看没有空闲……”周恩来抬高嗓音,说:“这是不允许的!我说过多少遍,主席有事要立刻报,有灾情有重大事件要立刻报,不管我是休息还是忙,必须立刻报,为什么拖了半天?”说完,周恩来把电报递给秘书,语气变得柔和起来:“你们不要怕我忙么,我能忙过来,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,不管我是睡觉还是开会或忙其他事,都要立即报来。”周恩来就是这样一天天拼命地工作着,丝毫不在意自己的身体。秘书有时候怕他太累,没有休息时间,会把事情先放放,等他时间充裕了再汇报。但周恩来总是苦口婆心谆谆教导,告诫秘书要把国家大事放在首位,秘书只好郑重地点点头。这件事处理完,周恩来又接着浏览下一份文件。这份文件是一位副总理送来的,字数只有二百多字,但层次混乱,用词不妥当,语病较多。周恩来看着看着,脸色渐渐变了,问秘书:“这东西你看过没有?”秘书说:“看过了。”周恩来又问:“你觉得行不行?”秘书没什么底气地说:“内容还可以,只是文字好像差点,需要调整一下……”周恩来一边把文件递给秘书,一边严肃地说:“既然知道,为什么不调整好以后再送来!”秘书很为难地看着周恩来:“哎呀,这是副总理写的,我不好动......”这时候,周恩来已经伸手去接下一份文件,但他的目光还是停留在那位秘书身上,疲倦的声音带着些许责备的意味,说:“你在我这里,就首先要对我负责!不成熟的东西重复看,这是浪费我的时间!”周恩来给人的印象是儒雅、绅士,但他对待工作上的事非常认真,经常展现出严厉的一面,尤其是当身边人工作没有做到位的时候,周恩来都会指出他们的问题,给予严肃的批评和教育,有时还会发火。几位国务院副总理和各部委领导都见过周恩来生气的样子,也都害怕他生气。一位党内的老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我这辈子只怕两个人:怕主席的威严,怕总理的认真。”周恩来工作时,办公桌上总是要放着一本《辞海》,方便随时查阅。为了防止出错,他甚至会翻《康熙字典》。不管是要下发到各机关、单位的文件,还是要刊登在报纸上的文件,周恩来都严格对待和审核,避免出现纰漏。有时文件上引用了经典著作中的某段话,周恩来一定要查找原文,核准无误才肯放心。如果涉及到工业、农业上的数据,周恩来更是要推算好几遍,确保每个数字是百分之百准确的。有一次,何树英看到周恩来正在检查一份文件,上面的数字密密麻麻的,叫人眼花缭乱,周恩来正拿着计算尺一个一个地核实。看到周恩来劳累的样子,何树英忍不住说:“别人都算过了,差不多总理就不要再算了......”周恩来抬起头,严肃地看着何树英,说:“这是多余吗?我要签个字很容易,提笔一划就行。可是事关国计民生,国家的资金,人民的血汗,我是提笔千斤啊,不敢不慎之又慎。”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丝不苟的对待国家大小事务,尽心尽力办好每一件事。他以精益求精的态度,使不少错误得到纠正。60年代,中印、中缅就边界问题展开谈判。在那段日子里,周恩来不停地翻阅历史资料、书籍,观察地图的内容细节。有一天,有关部门送上来一份文件,随文件送来的还有赶制的一张地图,这张地图每一个位置都非常重要。周恩来仔细察看地图上每一个角落,发现地图上没有标注对方的一个据点,应该是某个技术人员的疏忽,但在文件逐级向上呈送的过程中,各级领导审核时竟然都没有发现。最终,周恩来看出了问题,其他人得知这件事羞愧不已,同时他们也被周恩来的谨慎深深折服。抗美援朝时期,毛主席筹划军事战略,例如,志愿军占领汉城,是应该继续向前进攻,还是后退......这些军情事务都由毛主席裁决;周恩来则主持处理方方面面的事务,彭德怀则在前线负责指挥作战。那段日子里,周恩来没日没夜地工作,平均日工作时长长达16个小时。碰上重要战役,周恩来几乎不眠不休,几天几夜不睡觉,背后的辛苦和付出、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可想而知。当时,志愿军的武器、医药用品、物资、其他供给,都由周恩来及时安排生产和运输,工作量之大、之难可以想象。前线发来的电报,也会先送到周恩来处,周恩来每天要看百余份电报。在26年的岁月里,周恩来就是用这样细致入微、审慎细心的态度,处理大大小小的国事。苏联援华156个项目、抗美援朝、一五计划的内容和成就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增长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......都凝结着他的心血。周恩来:主席,主席身体怎么样?无论是在革命年代,还是新中国成立后,毛主席和周恩来默契协作、戮力同心。周恩来既是毛主席的得力助手,配合毛主席处理国家大事;又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,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他们之间的友谊起源于革命时期,是缔结在志同道合、风雨同舟的基础之上的。几十年间,毛主席和周恩来并肩作战,生死与共,他们一起酝酿了革命风云,见证了时代变幻,一起看着新中国慢慢成长起来。而在岁月的变迁中,他们也从青年、壮年,慢慢走向了人生的暮年,他们的友谊有着知己的情、战友的义、深沉而厚重。1965年,周恩来被诊断为心脏病。毛主席得知后,非常关心他的病情,并嘱咐他:“工作量减少一点,少看一点儿文件。”1972年,周恩来被诊断为膀胱癌。毛主席闻讯后,十分震惊,屡次三番叮嘱他:“安心养病,节劳,不可大意。”然而,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摆在周恩来面前,等着他拿主意。即便身在病中,他也停不下来,只能一头扎进等着他处理的堆积如山的文件中。在周恩来与疾病作斗争的同时,毛主席也正承受着年迈带来的种种病症。因此,古稀之年的毛主席和周恩来共同对抗着病魔,也共同继续为国尽力。除此之外,他们也互相惦记,彼此系念。1973年,越南党政代表团访问我国。有一天,中越双方举行会谈。在会谈过程中,周恩来因为太过疲惫,身体有些虚软,只能连续不断地喝水、用湿毛巾擦脸来提神。几乎每隔10分钟,工作人员就要把湿毛巾送到他手中。一开始,湿毛巾还能达到提神的效果。但很快,一直高强度的工作让周恩来累到了极点,湿毛巾已经不管用了。为了坚持下去,周恩来交代工作人员用开水将毛巾浸泡。看着周恩来那么憔悴,那么辛苦,却还在咬牙坚持,工作人员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,各种滋味涌上心头。但他们只能强忍着心里的担忧,一次次给周恩来递毛巾。有一位女服务员流下了酸楚的泪水,压抑着哭声,断断续续地说:“我,我受不了了……”她的情绪感染了其他人,大家的眼中隐约都有泪光闪烁。那天,会谈从凌晨2点持续到第二天上午。会谈结束后,周恩来拖着无力的身体离开了会场。之后,毛主席知道周恩来会见外宾时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,立即作出指示:“请恩来同志节劳,不可大意。”但是,周恩来仍然带着病夜以继日地辛苦忙碌着,为国家、为人民毫无保留地付出,挥洒着汗水。1974年,周恩来乘坐飞机赶赴长沙,向毛主席报告四届人大准备工作的进展。毛主席见到周恩来,再次关切地提醒道:“安心养病。”时间的脚步惊人的快,转眼来到1975年。这年10月份,周恩来的病情急剧恶化,情况很不乐观。那段日子里,周恩来躺在病床上,为自己不能继续为国家、人民效力感到难过,他对工作人员说:“以后你们就不要再叫我‘总理’了,我躺在这里已经不能再为国家为人民工作了,听你们叫我总理总理的,我心里难受......不做事了,不能叫总理。”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,周恩来像他在前几十年的政治生涯里所做的那样,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,关心毛主席的身体。1976年元旦期间,毛主席发表了他在1965年创作的两首诗《水调歌头·重上井冈山》、《念奴娇·鸟儿问答》。周恩来专门让工作人员找来这两首诗,给他吟诵。当工作人员吟诵到“试看天地翻覆”这句诗句时,周恩来脸上露出一丝微笑,嘴里小声地喃喃自语:“中国出了个毛泽东……”回想二十多年的革命岁月,回想起建国后的灿烂时期。几十年来,周恩来一路追随毛主席,把毛主席当作自己钦服的领袖。几十年来,他在毛主席的领导下,看到了革命的胜利,看到了新中国的诞生。几十年的历程证明,毛主席的确是值得追随的领袖。也许正是想到往事种种,周恩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。1月4日,周恩来恢复了意识,慢慢睁开了眼睛,病床上的他虚弱地动了动嘴,想要开口说话,工作人员见状,立即围到床边。周恩来用微弱地声音说:“主席,主席身体怎么样?”医生回答:“没有大的变化。”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,周恩来还牵挂着毛主席的身体。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,周恩来逝世。得知周恩来逝世的消息,83岁的毛主席泪如雨下。后记在革命道路上,在和平年代里,毛主席和周恩来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,各自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。但他们的力量是合在一起的,他们一起缔造了新中国,一起使新中国展翅飞翔......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